全球經濟恐陷失落10年?! 銀行風暴幫了Fed大忙 立馬降息唯有”這條件”《鈔錢部署》盧燕俐 ft.吳嘉隆 20230406

節目開始

鮑爾主席把銀行事件 界定為它起的效果是信用收縮, 信用緊縮 那麼這個 等同於升息 到期的效果 升息一定會, 一定要升到把通膨打下來 把泡沫也去除 最後的結果, 美國最先回到金融穩定 然後其他國家可能面目全非 不知道, 大家好我是燕俐 歡迎收看鈔錢部署 世界銀行發表最新的評估 認為, 全球經濟極有可能步入失落的10年 真的有這麼恐怖嗎, 今天很開心邀請到 吳嘉隆吳老師 吳老師你好 燕俐好 各位觀眾大家好, 那吳老師 我想先請您來幫大家上上課的原因是因為 世銀很罕見發表了這樣重量級的報告, 我想 不知道是要恐嚇大家還是 實際上的情況真的是這樣 世銀說全球的經濟,

苦日子要來臨了?! 世銀:全球經濟恐陷失落十年

即將步入失落的10年 主要是因為世銀看到了 美國經濟的數據也認為, 俄烏戰爭的後作用力持續在影響 所以從2000年到2001年, 全球經濟的成長率平均還有3.5% 到2011年到2021年掉到2.6%, 可是 從2022年開始到未來的10年之內 只剩下2.2%, 老師我想直接的請教你 苦日子真的要來臨嗎 還是我們現在就已經在苦日子當中, 其實它沒有講重點 它講的所謂失落的10年 是指失落的中國, 台灣不失落 在全球經濟裡面 的確中國有一定的分量, 但是這個中國 經濟的下行 這個沒落 是無法避免的了, 現在已經看出來 其實它這個分類不對 它這個只是一個論 按照時間 就是10年10年這樣分, 這不對 正確的分類是這樣 從1992年 中共重新發動改革開放, 到2017年 就是貿易戰的前一年 25年的期間 就是1/4的世紀, 這樣做一個階段 然後從2018年美中貿易戰開始 是下一個階段, 這什麼意思呢 就是說 是地緣政治催生了全球化, 然後 現在是全球化發展到一個程度以後 回過來改變了地緣政治, 於是全球化開始消退 所以是全球化跟地緣政治 這兩個在交互作用, 我解釋一下 這個80年代的時候美國要對抗蘇聯 要聯合中共制約蘇聯叫做聯中制蘇, 然後 文化大革命之後中國經濟不是很慘嗎 然後美國認為如果中國崩潰的話, 對 從地緣政治角度來講這樣不對 不好 所以要把中國撐住, 所以在文化大革命之後 然後鄧小平要搞改革開放 然後美國就後來, 經過鄧小平去美國訪問之後 表態以後 美國決定支持鄧小平的改革開放, 然後到了90年代的時候 就是六四事件結束兩年後 然後鄧小平恢復改革開放, 重啟改革開放 在1992年叫做南巡 鄧小平南巡 然後重啟改革開放以後, 然後美國就開始支持它了 把貿易跟人權脫鉤, 因為六四之後 西方國家給中共經濟制裁 然後現在開始脫鉤 再來給它最惠國待遇, 再來幫它加入世界貿易組織 這些都是很重要的那個推動力量, 中國經濟才開始 崛起 起飛 對 所以從1992年到2017年 這25年, 就是中國崛起的一個 上坡 走上坡 整個歷程 對 然後從2018年貿易戰以後開始轉折, 從這裡開始走下坡 說不定也要走25年 那在這個過程當中我們會看到, 全球化是一個國際間重新分工 那麼很多製造業 透過台灣香港的那個企業的輔導, 轉到中國去 那服務業 移到那個印度或者 印尼之類的, 沒有 菲律賓 我在美國有一次買了戴爾電腦 出問題 中毒 要維修, 打電話進去 第一個接的電話是美國人 總共有5個人 跟那個電腦工作人員講話, 第二個怪怪的 第三個怪怪的 第四個怪怪的 第五個又回到美國來 中間3個, 後來我知道了 兩個印度 一個菲律賓 就是不停的外包嘛 對不對 就是服務業外包, 它告訴你怎麼做怎麼怎麼怎麼做 然後我按照那個操作 最後把中毒的問題解決了, 很順利 但是我發現服務業的外包還是真的 所以我的意思說 製造業外包到中國, 透過台灣香港的企業的在中國的投資 然後服務業外包到印度或菲律賓, 菲律賓以前是美國殖民地 是這樣子 所以 啟動了一種 新一波全球化, 然後新一波全球化的背景 也同時是新一波的民主化浪潮 叫做新興國家的民主化浪潮, 你可以看到包括台灣 韓國在內都有民族化浪潮 是這個25年的事情 然後, 中國跟印度龐大的 廉價勞動力的人口 被吸收到國際資本主義體系, 然後推動這個全球化 然後現在這個全球化 到頂了, 現在的是逆轉 你現在看出來 當初地緣政治 驅動了全球化, 全球化把中國養大了以後 中國開始要 扮演大國, 追求新型大國關係 說太平洋夠大 容得下兩個大國 對美國來講 你這開什麼玩笑對不對, 沒錯我這個大哥的地位豈容你來挑戰 對 所以當全球化把中國扶起來的時候, 中國開始有對外這個稱霸的野心 對外擴張的野心之後, 這個地緣政治因素就開始 反過來制約全球化了 然後全球化就開始退潮, 我們叫做全球化的退潮或者逆全球化 現在製造業要撤離中國, 轉移到其他地方 是這樣的變化 我估計這一來大概要20年30年, 就是全球化重新分工 進入全球化2.0 就是 全球化必只能在, 市場經濟體的國家之間來進行 中國經濟還沒有被認證為市場經濟體, 但台灣經濟體是市場經濟體 所以將來的國際組織的話 台灣會進得去 中國進不來, 因為將來會根據你是不是符合 市場經濟體這個條件 來決定國際組織的會員資格, 然後聯合國 國際政治組織也會有類似的情況 就是它會成立一個民主國家的聯合國, 聯合國2.0 或者民主國家聯盟 這樣的一個名稱 前陣子不是開始在開會了嗎, 視訊會議什麼的 然後台灣是民主國家可以進來 中國不是民主國家就進不來, 將來的國際秩序正在展開一個大重整 大整頓 就是因應著中國崛起之後, 對國際秩序的破壞 那所以從2018年美中貿易戰開始, 是展開新一輪的 地緣政治跟全球化的互動性了 那前面的話1992年到2017年, 這一輪裡面 地緣政治跟全球化是走得很順很好 然後一起走到一個高點以後, 中國自認為已經大國崛起了 要挑戰美國的領導地位, 要威脅台灣等等 要把南海收編成它的內海, 台灣海峽也宣稱是它的內海 是這些破壞國際秩序現狀的, 擴張性 侵略性行為 開始改變地緣政治跟全球化 所以, 它這個按照10年10年分 意義不大 我們真正要看的是這種所謂, 長期趨勢 所以老師您剛剛的意思是說 我幫大家做一個小結, 您的意思是說 其實您認為台灣 未來10年還是充滿了希望跟機會 但是不夠民主化的國家, 比如說您剛剛說的像中國之類的 它可能 就比較辛苦 要充滿比較多的挑戰性了, 對現在國際秩序的重新整合 重整裡面 市場經濟體歸類一邊, 非市場經濟體的另一邊 民主自由國家一邊 專制的集權的國家另一邊, 國際秩序會進行這樣的一個重新布局 好我想這個 大家都 包括我個人在內, 我覺得台灣最 讓人家喜歡的就是可以說實話 說真話 有人權, 然後有自由新鮮的空氣 好接下來我們要來關心的是 包括矽銀風暴的 一連串的後續的效應, 老師其實這個聯準會 上次召開利率會議之後 我看到鮑爾的一些談話, 我覺得滿訝異的 所以想要請 吳老師來幫大家做進一步的解讀 其實那時候鮑爾有說, 在矽銀風暴發生的第一週 他也不知道到底發生了什麼事情 那他們也努力想辦法去解決, 所以老師我想請教的是 這個是鮑爾真的 不理解矽銀風暴是怎麼樣產生的, 還是他只是想要推卸責任 還是他認為說 這件事情可能還要再看看, 再來發表談話呢 你看到國內的報紙有人說 鮑爾什麼一頭霧水, 是是是 大家是這樣形容的 那是下錯標題 我詳細去看了英文的,

鮑爾不懂矽銀為何倒閉? 事實跟你想的不一樣

記者會的那個原稿 然後記者有問他們 因為這個是矽谷銀行, 內部風險控管失靈了 然後所以人家要問他 它怎麼失靈, 那就這一點來講的話他可以說 坦白講他並不追蹤 每一個銀行的具體情況嘛, 這要事後調查 這樣子而已嘛 這不是他真不懂的問題嘛 然後重點來了, 就是說矽股銀行的問題 是商業銀行擠兌 它不是投資銀行那種資產崩壞, 它跟雷曼兄弟事件性質不同 商業銀行擠兌的意思就是說 我資產其實還在 但是可能是不動產, 或者沒有辦法立刻變現 現在你們要來提款的話 我現在沒有現金給你們提 這叫流動性問題, 它不是信用問題 是流動性問題 那流動性問題的話 你可以拿你的那個不能變成現, 還沒有辦法變成現金的那個資產 拿去抵押融資 借錢就好了嘛 是 所以它問題出來了, 它這一次它們解 美國解決的方法 我們先講一下 它成立一個銀行定期融通計畫, 叫做Bank Term Funding Program, 叫BTFP這樣子 就是中文講 就是說銀行定期 什麼意思 定期就是一年以內, 所以聯準會擴大短期貸款 很多人就是說你的量縮, 說量化寬鬆 量化緊縮 的那個QT, 量化緊縮 結果全部又吐回去了 量化寬鬆跟量化緊縮 是央行去買資產或者賣出資產, 它這一次 是你拿東西來抵押優質的資產 公債嘛 來抵押我給你融資是短期融通, 所以其實兩件事兩回事啊 短期融通是貸款 它不是買資產 對表面上看好像什麼資產負債, 負債表又回去了 不是的 性質不同 好它這個意思是這樣 當初矽谷銀行, 碰到流動性危機的時候 它的客戶在提錢 然後存進來的錢變少 領出去的錢變多, 再加上它的公債投資部位有損失 總而言之它現在要調現金嘛 照理說, 它應該拿它的資產去貼現窗口 跟聯準會 商量嘛, 那它怕什麼 它怕這樣做的結果 必然財務報表要拿出來 然後所謂未實現虧損就會曝光, 它想避免這個 所以它去找私人的那個融資管道 結果那些人趕快去, 叫它們輔導的新創企業去提款嘛 那現在聯準會發現 很多中小企業銀行可能也有這個問題, 沒錯 乾脆我就提供一個公共設施一樣 叫做銀行定期融資計畫, 你們只要有公債有資產的 直接來這邊做融通 短期貸款OK, 這樣子嘛 這樣的話 很多中小銀行就不用 像矽谷銀行這樣子 為了要短期融資, 然後去 到最後把事情搞砸了嘛 所以 聯準會提供這個短期融資計畫以後, 不管是2, 它們這個流動性問題解決掉了 就暫時解決掉 不是 解決掉了 你只要 就是說, 它為什麼你 鮑爾在記者會上說 美國的銀行系統是安全的, 是有靈活的 就是說 你像矽谷銀行它手上是有債券的, 債券不是資產崩壞嘛 債券到期以後領回 拿回面額現金 領利息OK的嘛, 對 所以它拿這些資產去抵押 變現 調現金, 這叫融資嘛 付利息就是了嘛 借錢嘛 這樣子而已嘛 那你有那個優質的資產, 你可以拿來當抵押嘛 抵押品嘛 那聯準會開闢這個融資通道嘛 這樣的話, 很多中型 中小型 中大型銀行如果碰到類似的問題的話 全部解決了嘛, 一口氣解決嘛 所以這個銀行擠兌問題 就是現在 它背後的那個 流動性問題的話 解決了嘛, 現在不能解決的是什麼 是瑞士信貸跟雷曼兄弟那種 資產崩壞 你的資產就虧掉了, 那就幾個救助的辦法 第一個 找到新的那個資金入主, 注資 這第一個 第二個國有化嘛 第三個的話就是被購併嘛, 找一個大的 更大的把你購併掉 然後你的問題 就劃到新的 合併的公司裡面去, 去慢慢解決嘛 大概你常見的這3個途徑 瑞士信貸一樣 當年那個貝爾斯登也是一樣嘛, 雷曼就是正式破產 然後切割分割被購併 其實美林也是嘛 美林被美國銀行購併嘛, 現在叫做美銀美林嘛 是 一樣嘛 就是它們是投資銀行 投資的資產崩壞以後, 整個資本突然間縮水 整個空掉了 所以 你如果找不到資金來注資的話, 那就只好破產了 那矽谷銀行其實不同 矽谷銀行它是有資產但是還, 不能變 還沒有變現 所以現在聯準會幫它們變現 以後那些有資產的中小銀行有公債, 買公債的 這些銀行就不用 賠錢去賣公債 來調現金嘛, 就這麼簡單嘛 所以這個 這個擠兌的發生 是流動性不足嘛, 所以有內部風險控管失靈 那個它內部的風險控管 應該意識到兩個風險, 一個流動性風險 一個利率風險 利率風險就是所謂的信用風險 就是到最後 它的那個資產, 因為利率上升而跌價的話 那麼它的那個 這個會有損失 如果它變賣的話, 這叫未實現損失 可是這個未實現損失的話 就會損傷到它的那個資本的部位, 那聯準會內部有分工 有關金融監理的問題 是另外一個副主席的工作範圍, 所以 聯準會主席他會接受工作彙報 瞭解情況 但是他不直接來管這個事情, 就是他們分工分得滿詳細的 所以他不是推卸責任 那個責任不是他嘛 理解 再來副主席巴爾, Barr那個巴爾 他即將去國會出席聽證會 來解釋 這個對銀行內部的風險控管的監理, 到底做到什麼情況 所以鮑爾在這個記者會上 不方便替他講話嘛 所以他就說我不知道, 理解 他要去回答問題嘛 記者應該去問巴爾不是問鮑爾, 就是問錯人的意思啦 這個事情不歸他管 副主席在全球 它有分工, 一個副主席在管金融監理 另外一個副主席管貨幣政策 尤其是分工什麼呢, 就是主席跟副主席這裡面 一個管貨幣政策 一個管勞動市場的解讀 就業市場解讀, 所以當初柏南克是管貨幣政策的 貨幣理論的 然後葉倫就是管就業市場, 就業 對 因為葉倫的專長是總體經濟裡面的 就業市場 是 所以葉倫解讀就業市場是專家, 所以她後來當主席的時候 她的副主席就是回到 找貨幣理論的專家 來當她的副主席, 所以一個主席在貨幣政策這邊的話 聯準會兩個任務 一個貨幣政策一個金融監理, 金融監理那個副主席就是等於是 獨立王國一樣 在聯準會裡面 貨幣政策的話 再分成貨幣理論跟就業市場這兩塊, 一個主席一個副主席 是這樣子 所以 現在這個副主席裡面有一個巴爾 就在做金融監理的嘛, 他負責就管那個 所以鮑爾的話專心去 去面對貨幣政策要怎麼制定這個問題, 這樣子而已 好認真說來 鮑爾所謂的不清楚是指 矽谷銀行事件造成的那個信用緊縮, 效果到底會程度如何 持續多久 我這邊說明一下 鮑爾主席把銀行事件, 界定為它起的效果是信用收縮 信用緊縮,

矽銀讓鮑爾對升息讓步? 聯準會用這招等同升息

那麼這個信用緊縮等同於升息 到期的效果 所以如果有銀行事件的話, 我升息不用升那麼多OK 有正當性 我本來應該升兩碼 現在因為有銀行事件的話, 那麼等於是已經替我起到緊縮了 我不用緊縮那麼多 也可以達到我的目標, 是這個意思 簡單講就是有金融危機的話 就放慢升息 甚至於暫停升息, 甚至於要降息 聯準會是在金融穩定的前提下, 去升息來對抗通膨 升息不能升到出現金融系統性風險, 對 這個是聯準會不樂見的啦 就是它有這個無形的天花板, 就是說對抗通膨OK 但是你不能對抗通膨 搞到金融系統風險出來, 所以聯準會是在這個條件限制下 去對抗通膨的 就是現在是兩個穩定, 一個物價穩定 一個金融穩定 也許 我大膽推測 也許聯準會想用升息, 一箭雙雕 就是說在實體經濟那邊 去通膨 是, 在金融部門去泡沫 因為量化寬鬆期間所出去的資金, 其實大部分就是跑去債券市場買公債 買還有個抵押支持的債券等, 公司債嘛 是 然後 現在 放水完了之後 抽水 就是收縮, 收縮了結果呢 資金去的地方要開始變賣 資金要回來嘛 那受傷的首當其衝就是債券市場, 是 債券其實去年跌得滿慘的 還會跌 好就這樣 還會跌 好 待會請進一步解釋, 就是說 因為銀行事件起到信用緊縮的效果, 所以鮑爾說它等同於在升息 所以我不用升那麼多 OK是這個意思, 不是在升息的問題上讓步 它們要追求的是信用緊縮, 透過信用緊縮來對抗通膨 那信用緊縮有很多方式 除了升息之外, 也包括銀行的這種危機 所產生的緊縮效果 是這樣子來, 所以這個是 這個銀行事件所造成的信用緊縮效果 程度如何, 會持續多久 要研究要觀察 是這樣子 因為有很大的不確定性 誰也不能給一個明確的答案, 所以他說 他所謂的不知道 不清楚 是這個意思 瞭解 因為我們還是要持續觀察相關的數據, 不管是之前老師幫我們上過課的PPI CPI等等 我想這些數據 我們要持續作關注, 然後老師下一題 我覺得是很多朋友 特別是住在美國的觀眾朋友, 因為是上一次老師來錄影的時候 我們那支影片 很多美國觀眾朋友看到了, 然後還留言給我們 私訊給我說 那燕俐我們的錢 當然都放在美國銀行 因為他們住在美國嘛, 他們雖然相信就是 財長葉倫已經出來 信心喊話, 說這個銀行的存款會獲得保障 但是他們還是 就是內心會恐慌, 所以甚至有人問說 那我的錢是不是應該 搬到其他美國的前幾大銀行, 那甚至有人還問我說 那可不可以請教一下吳老師 我們現階段有沒有更好的 其他的理財方式,

美中小銀行百億存款外逃 葉倫出聲擔保有用嗎?

現在的確是有一些叫做 恐慌性 deposit flight英文是這樣的, 中文要翻成什麼 存款外逃 哦存款外逃 以前說capital flight是資金外逃, 那現在是deposit flight 就是存款 銀行的存款在外逃, 由中小銀行轉到大銀行 這個有啦 這個現象是有 這樣子 葉倫講了說 她原來說不擔保, 後來又說什麼擔保 對 是這樣子的 出了金融事件以後 不管是銀行的, 商業銀行的還是投資銀行的 還是其他什麼基金 金融機構在保險公司那些, 但問題嚴重到 就是各位觀眾聽好 就是問題嚴重到一個程度之後, 政府聯邦機構一定會出來救 但是注意 這裡有一個嚴重的問題, 就是叫做道德風險 就變成說如果政府一定出來救的結果, 那麼各大金融機構就 啊我懂了 我去追逐高報酬 冒高風險, 有賺是我的 賠了倒給國家 對啊 賠了就是我們納稅人民一起來負擔, 如果你不這樣做 你不追逐高風險高報酬 別人這麼幹 那麼你的那個績效表現就會輸別人, 所以大家到最後逼得不得已 每一個金融機構都勇敢的去追逐 高報酬 冒高風險, 然後肯定有人爆掉 然後這樣子的結果 政府一定出來救的結果, 反而逼得那些民營的這些金融機構 去追 去承擔高風險, 最後一定有爆掉 然後最後聯邦機構就疲於奔命 整天在當救火隊, 所以 它們這一次救矽谷銀行是怎麼救 救存戶不救銀行 不救股東不救投資人, 是 一定要讓高管啊 某些投資人大股東等等被處罰到, 讓他們知道 他們還是不能太隨便 所以不能鼓 我一定要救你, 但是我不能鼓勵你 過度承擔風險 這講得很好聽啦, 就是說小孩子要玩具 我們不能什麼都答應 但是也不能都不買, 我如果你吵著要玩具 我就買給你的話 那不行啊 對 這樣你就會養大你的胃口嘛, 對就變成說巨嬰了 我們講的這個巨嬰症 現在如果出事情一定救, 那糟糕我告訴你 大家都懂了嘛 每個人都懂了嘛 那大家就拼命去想辦法撈錢嘛, 撈到了是我的 那不行 虧了話就倒給國家嘛 所以, 聯邦金融機構處理銀行事件或者廣泛 一般的講到金融事件的話, 它一定是有些要救有些不救 所以葉倫才會說, 沒有說答應擔保全部的存款 可是後來又答應對不對 對 就25萬美金啊, 其實她就是要讓業者 我們講業者 不是那個消費者那邊 讓業者知道它們有風險, 不要以為政府 一定會出來 保它們 因為你看 那個矽谷銀行的執行長離開的話, 好像也有豐富的這個 離職的那個待遇 所以對它們來講的話其實叫做什麼, 死道友不死貧道對不對 用我們的話講 叫作死道友不死貧道, 對 不行啦 你做政府機關 你想想看 如果你現在是政府機關的話 你換個立場想想看對不對, 要不要救 要救 可是你不能救了結果 反而把它們胃口養大了嘛 就是要有條件 有對價關係, 不能說你要什麼我就給什麼 所以你不能說一定擔保 也不能說不擔保, 所以 矽谷銀行的問題我們現在回顧起來 它是出售公債虧損以後 要開始調現金, 然後展開一連串的活動 最後曝光了 它其實可以將這些公債拿去抵押, 向聯準會做融通 然後它擔心這個時候財務報表 那個會曝光, 一些未實現損失會曝光 那現在我剛剛講嘛 聯準會成立這個銀行定期融資計畫, 讓各家中小銀行可以拿 優質的公債做抵押 向聯準會做融通 1年以內的融通, 這樣一來的話 中小企業的流動性危機就整個解決掉了嘛 那估計 中小銀行的流動性危機可以解除, 一般存戶不用擔心 商業銀行擠兌這個問題 商業銀行的話正常情況來講, 不會像矽谷銀行這個樣子的啦 就你有資產的話你不用急嘛 是 你如果沒有, 沒有資產的話 你出問題那是虧損 那是不一樣 那至少矽谷銀行這個問題不用, 不會再重複發生 那美國投資人不用跟著集體恐慌 因為商業銀行擠兌這個風險是可控的, 聯邦機構也有能力處理 是投資銀行的資產 投資的資產泡沫破掉崩壞, 那就沒辦法了 解決辦法一定要有新的資本進來 新的那個股東進來, 因為你是股本虧掉 矽谷銀行股本沒有虧那麼多 你看2, 你虧個18億 搞成這個樣子 對不對 太誇張了 其實這個事情是可以處理的, 你虧損 沒問題啊 虧18億算小事情嘛 怎麼會搞成這個這麼大, 所以我在猜想 當初給它做財務顧問 給它指導的那個高盛, 存心拿它當犧牲打嘛 是 老師上一次有講過 就是說 讓它形成一個不大不小的銀行危機, 然後 讓聯準會不得不退讓一下 緩一口氣嘛 就這樣子而已 所以大家不用擔心, 好 就是說基本上中小型銀行 中大型銀行也一樣 基本上應該還OK, 真正要擔心的是像瑞士信貸那種 因為投資的關係 還是因為幫人家洗錢的關係, 現在整個資本收縮掉了 整個虧掉了 那才嚴重 對不過瑞信的問題也不是這半年, 一年的問題 因為事實上它的問題是更早的 那這也攸關著 就是 它的這個, 高階主管的一些相關的一個管理能力 老師 其實因為我們觀眾朋友剛才有提到說, 住在美國的觀眾朋友就問說 那既然葉倫雖然有出來承諾 那我們不用 老師說不用太擔心, 那老師的建議是可以增加現金的持有 是這樣嗎 對 然後或者你如果還是擔心的話, 你就轉到大型銀行去好了嘛 好 你如果真的對你的 地區性的中小銀行不放心的話, 依我在美國的經驗的時候 我們當初開的支票還是辦的信用卡 也都是地區性的小銀行開的, 那如果你不放心的話 你就真的把錢轉去大銀行 什麼花旗美銀啊 大通這樣, 或者你就抱現金吧 你如果真的不放心的話 但是如果你覺得OK的話 你聽我們的節目的話就你可以放心了, 好 就是其實老師對於中小型銀行未來的 這個, 至少葉倫女士講的話可以相信 別低估美國財經官員的能力, 好不要低估哦 大家也不要太恐慌 可是老師我想進一步請教的是 最近有一些, 相關的經濟數據跟指標 其實有一些滿重大的變化, 包括美國 2年期公債的這個殖利率的一個走勢 事實上2年期算是比較, 短天期跟長天期比較起來 它相對是穩定的 可是我們看到它的這個殖利率, 也從月初的5% 這個跌到大概是中旬, 大概一度下探到3.55%左右 當然這幾天有略有反彈 所以事實上, 我們投資界在討論的一個議題就是說 是不是前一陣子的大跌已經在反映了, 聯準會極有可能 真的已經進入了所謂升息末端 提前做一個反應的現象, 就是你說的這個情況 就是說很多人認為聯準會大概升息,

聯準會已進入升息末端?! 唯有這事發生才會轉為降息

就是還有一次 還再升1碼 只升1碼 不升了 就是升到 現在是4.75-5.0%這個區間, 對 接下來就升到5.0-5.25% 頂多頂多再升到5.25-5.5%, 就是1碼或2碼 然後就結束了 對 所以它們已經可以比較大膽的相信, 升息週期接近尾聲 那意思就是說 殖利率的高點應該不遠了, 所以接下來的話殖利率應該走低 也就是公債價格要走高 然後公債價格投資人就覺得要撈底, 趁低 逢低承接這個意思 所以殖利率下跌 表示的是公債價格的那個上漲, 表示有買盤進來接公債 那2年或2年期以下的 3個月6個月之內的都叫短期, 是 那長期的話以10年期公債做基準 那這個急劇下跌, 在整個2年 2年期的走勢圖裡面 看起來是很明顯 是一個重大變化, 那這背後的邏輯是說 升息接近尾聲 1碼 再升1碼或2碼這樣子, 那問題是這樣子 它們根據的是什麼 3月那個聯準會會給利率路徑的指引, 然後預測年底的時候 跟去年12月的預測 預測一樣 都是5.1%, 就是聯準會官員對於年底的利率 的推測 中間值是5.1%, 所以那個區間就是 落在5.0-5.25%這個區間 那離現在只有1碼的空間, 所以這樣的一個公開資訊 就讓很多人說 那這個升息尾聲了吧, 快要結束了 升息循環快結束了 他們沒有去仔細看 鮑爾主席一定會講一句話, 我們的官員會根據 剛剛進來的最新的經濟數據 以及對這個經濟前景的outlook就展望, 來做它們的預測跟決策 只要情況有變化, 我們這個利率路徑指引隨時可以調整 換句話說那個不是既定的計畫, 鮑爾一定會 每次都會講這個 我們會根據這個最新的數據 這個叫什麼, 叫做政策取決於數據 那就是data dependent, 就是英文是這樣講 換句話說 那個5.1% 年底5.1%是現階段給你的指引, 也就是老師認為未來還是有變數 當然 就是說你看去年怎麼玩嘛 它剛剛開始升息的時候說去年, 上半年的時候 在開始升息的時候說 年底可能看到3.25-3.5%, 然後後來就說可能會略低於4% 大家就調到3.75-4.0%, 最後告訴你4.4% 大家就說4.25-4.5% 去年年底的確到4.25-4.5%, 一樣嘛 他去年從頭到尾 逐漸調高利率路徑的指引嘛, 今年我說如法炮製嘛 再玩一次 現階段讓人告訴你5.1%, 然後過一陣子等銀行事件告一段落 不再出現恐慌 然後它就可以回到對抗通膨, 因為通膨數據沒有放慢嘛 請大家注意哦 因為鮑爾主席這一次的記者會, 有一個重要訊息 就是通膨數據裡面的 重要成分叫做服務通膨, 是 裡面完全沒看到降溫的跡象 是 這個, 他強調兩次 對 換句話說對抗通膨這個任務還要繼續, 那現在短期內 是因為銀行事件產生了緊縮 信用緊縮的效果, 所以沒有升2碼 其實也等同於升了2碼一樣 就是信用緊縮程度是夠的, 所以一旦銀行事件告一段落 銀行危機不再產生 不再提供額外的緊縮效果的話, 那麼利率就回來 原先要走的那個方向, 好 所以老師您的意思是說 現階段很多人去針對公債商品去抄底, 您覺得太急了嗎 一廂情願 一廂情願, 那如果真的有興趣想要抄底的人 對注意 然後現在有一種 另外一種說法, 根據對我這個說法的一個質疑 有一種說法是說 利率如果繼續升下去的話, 那聯邦政府的利息支出會越來越重 所以它們認為 聯準會應該不至於這麼做, 我這裡要解釋一下 有關利息支出跟升息的這個關係, 如果你現在不升息 利率保持在5% 就是基準利率跟公債的殖利率, 都在高檔 你要注意哦 高通膨很可能長期化, 上一次高通膨超過10年哦 現在的高通膨不容易打下來 聯準會已經在告訴你, 高通膨不容易打下來 你千萬不要相信 有什麼高基期效應 去年高今年就低 沒這回事, 到目前為止沒看到 所以如果高通膨長期化的話 那麼你現在通膨在5% 6%之間的話, 所形成的公債 的那個殖利率 那個利息支出就在高水準嘛 我如果這1年內還是2年, 不超過2年內 我迅速升息 然後把通膨打下來 我後面就可以降息, 然後我後面的利率就是走低 我可以負擔2%的利息 而不是, 現在4% 5% 我後面是不是省很多利息開支 是 這是長痛短痛的問題嘛, 我可以拖下去啊 可以啊然後 大家每天都要付5%的4%5%的利息啊, 我如果把通膨打下來我降息 我後面都是付2%的利息啊 你看不出來這個差距嗎, 我正是為了減輕將來的利息支出 我現在必須打通膨嘛 打通膨 我短期內付出比較高的利息支出, 沒錯嘛 但是後面的利息支出就省下來了嘛 所以 我正是為了節省聯邦政府的利息支出, 我必須迅速把通膨打下來 然後讓利率可以降下來 我們大家都希望低利率嘛, 低利息 政府也希望那個利息支出能夠減輕嘛 所以一定要把通膨打下來 然後付出短期代價嘛, 好 是這樣子 理解 就是老師不停的強調就是 聯準會打通膨的決心是不能小覷的, 好最後一點時間 請老師幫大家整理一下 您並不認為 聯準會升息已經告一段落了, 關鍵是這樣 就是通膨沒有真的下來 如果通膨有下來 OK嘛 因為聯準會本來是對抗通膨的話, 它現在講 那個鮑爾主席這一次的記者會 又再講一次 就是分析通膨數據的三個成分, 第一個是商品通膨 這個部分 原物料比較多的這個部分 這個部分的確有降下來, 但是就像我們之前說的 它大概15%到20%之間 另外一個是住房, 住房的通膨 現在還沒有明顯降下來 但是已經看出來會降下來 這兩個加起來, 它這一次給了一個具體的數據 這兩個加起來就44% 另外還有56%叫做服務通膨, 這56%的部分 它講完全沒有看到降溫的跡象, 那你怎麼辦 你打通膨的話 一定要把那個主要的部份 那個服務通膨打下來啊 所以只要銀行危機告一段落, 它會回到對抗通膨的那個道路 然後繼續升息 一直升到通膨的確明確下降為止, 然後這裡要可能要補充一下 就是萬一通膨老是打不下來 可能逼聯準會拿出殺手鐧, 就是透過升息 形成金融風暴 由金融風暴帶出經濟衰退, 因為我們之前有一個圖告訴你 經濟衰退之後通膨數據大幅度下降, 如果到最後實在沒辦法的話 就乾脆 遲早要經濟衰退 遲早有金融風暴 乾脆早點發生, 所以到最後變成聯準會的升息 會一箭雙雕 就是在實體經濟去通膨, 在資產部門去泡沫 同時解決量化寬鬆的 應該有的那些後遺症, 乾脆以打通膨為名義 調高成 升息嘛 升息一定會升過頭, 一定要升到把通膨打下來 把泡沫也去除 最後的結果, 美國最先回到金融穩定 然後其他國家可能面目全非 不知道, 然後其他國家可能面目全非 不知道 所以美國人總是搶在別人前面 把事情搞定 把事情解決, 將來你看歐洲還有很多問題 然後 這個日本的量化寬鬆也, 將來也是要退場 退場以後 怎麼弄還不知道 那中國大陸現在還在寬鬆還在放水, 將來怎麼收縮怎麼退場還不知道 美國人先完成這一套 將來的話就看別人好戲了, 好 理解 也就是 接下來我們要看看 聯準會到底會不會使出這招殺手鐧, 好 那非常謝謝吳老師 今天又帶來這麼豐富的 知識給大家參考 那同時也希望大家留言給我們哦, 你們認為聯準會還會再升息幾次 以及你也認同經濟會大衰退嗎, 謝謝大家 也感謝老師的參與 我們下次見囉bye bye,

內容來源

影片名稱全球經濟恐陷失落10年?! 銀行風暴幫了Fed大忙 立馬降息唯有”這條件”《鈔錢部署》盧燕俐 ft.吳嘉隆 20230406
頻道名稱華視優選–鈔錢部署
影片網址https://www.youtube.com/watch?v=zyTyiu6dlnA
影片 Meta觀看次數:46萬次 3 個月前 總體經濟學家 吳嘉隆🎙️
上傳日期2023-04-06
影片類別Education
影片描述世銀認為:全球經濟極有可能步入"失落的10年",為什麼這樣說?矽谷銀行風暴過後,聯準會做什麼?甚至說幫了鮑爾一個大忙?吳嘉隆老師一一告訴你。 #經濟 #衰退 #聯準會 #矽谷銀行 #降息🎤主持:理財專家 #盧燕俐🎤來賓:總經專家 #吳嘉隆筆記在這邊👇👇👇00:00 節目開始01:05 苦日子要來臨了?! 世銀:全球經濟恐陷失落十年09:32 鮑爾不懂矽銀為何倒閉? 事實跟你想的不一樣17:00 矽銀讓鮑爾對升息讓步? 聯準會用這招等同升息20:12 美中小銀行百億存款外逃 葉倫出聲擔保有用嗎?27:41 聯準會已進入升息末端?! 唯有這事發生才會轉為降息回顧吳嘉隆分析美經濟衰退4部曲 👉 https://bit.pse.is/FM230321Y1回顧孫慶龍談矽銀跌倒台股賺到? 👉 https://bit.pse.is/FM230314Y1回顧高利率時代還要再1年... 👉 https://bit.pse.is/FM230228Y1------------------------------------------⏰每週二、四 晚上九點線上首播※本節目內容僅供參考,投資人應獨立判斷,審慎評估並自負投資風險。- -圖卡在粉專》http://pse.is/CTSF_FB節目的介紹》https://pse.is/CTS_MoneyFirstApple Podcast》https://pse.is/MoneyFirst_APGoogle Podcast》https://pse.is/MoneyFirst_G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