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 坐好了, 咱们先来说一个, 可能每个人都很熟悉, 但是, 大多数人可能并不太了解的领域, 就是银行, 咱们现在经济体, 已经完全离不开银行了, 甚至连南极洲都有ATM机了, 而且今年银行这个词, 是不是格外地热闹, 你别看银行的业务, 听起来好像很简单, 但它其实一直在偷偷快速地变化, 已经和十年前的银行二十年前, 五十年前 一百年前的银行, 完全不一样了, 而且不同的国家, 比如中国和美国, 也演化出了完全不一样的银行体系, 不同的银行体系, 又左右了它的经济体系, 和各国政府又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咱们一起从底层, 聊一聊银行这套游戏规则, 以及中国和美国演变出的完全不同的银行体系, 早在十一世纪的时候, 当时欧洲各种国家, 就有一堆各种各样的金币, 商人们就经常集会到, 一个户外的长椅上, 来进行货币的交易, 而长椅这个词意大利语就叫Banco, 之后慢慢就演变成了Bank, 就是银行, 一般普遍认为现代意义上的银行, 起源于十五世纪的意大利, 有一家当时的银行, 居然活到了现在, 叫锡耶纳牧山银行, 是1472年建立的, 已经有551年的历史了, 也是现有最早的银行 还挺大的, 有两万多名员工, 这早期的银行有最重要的一点, 和现在商业银行不一样的, 就是它可以发行一个, Banknote 银行票据, 而这些Banknote, 它可以用来交易, 说白了就这些银行, 可以利用自己的信用来印钱, 就跟中国古代的, 钱庄 什么山西票号, 他们也可以发行自己的银票, 都差不多, 当然他们有印钱的能力, 并不等于说, 这些银行就瞎胡闹 随便印钱, 相反的, 当时的银行更格外看重信用, 因为大家为什么会选择, 用你的票据去交易呢, 就是因为我拿着票据, 我相信 随时到你这银行来, 我都能换出金币, 之后印钱这活, 肯定是被各国央行给拿走了, 那这个银行的商业模式, 就变得更简单了, 主要就三大块, 首先就是拿钱 主要就是吸收存款, 然后就是用钱, 说白了就是放贷或者投资, 那你看银行就可以通过, 这两边存在的这个利差来赚钱, 所以一般我们评价银行盈利能力, 一个重要指标, 就是它这个存贷差, 剩下就是通过一些金融服务, 来收手续费, 像是帮你支付 买卖基金, 管理资产等等, 所以大家也千万别被银行, 各种花里胡哨产品服务, 搞得眼花缭乱 给整蒙了, 其实说白了就是钱在他那过一手, 要么就低买高卖 要么就收手续费, 它就是个纯种的中介机构, 就是钱的中介机构, 你看 银行它是个中介机构, 所以顶多算是有个辅助技能, 那为什么有那么多人说, 银行至关重要, 无比重要 顶格的重要呢, 你可别小瞧这个中介机构, 它关键就关键在这个辅助技能上了, 比如说我 小Lin是个奶茶天才, 特别会做奶茶, 那要没有银行贷款给我, 我可能就, 只能自己吭哧吭哧打工攒钱, 等攒够了钱 年龄已经大了, 再去开奶茶店, 但假设如果有银行能够慧眼识珠, 愿意贷款给我, 那我这奶茶店开得好了, 我也赚钱 银行也赚钱, 大家也能喝着更好的奶茶, 就整个社会都变好了, 这就是银行的作用, 它就是可以通过资源调配, 来释放整个社会当中的, 生产能力和消费能力, 你是不是也有感觉, 就这个钱一流到哪个领域, 就开始迅速发展, 这其实就是钱通过它自己的流动, 来调动整个资源的流动, 那钱的流动看谁 对吧, 你可别看整天好像基金公司, 什么投资公司炒得最凶, 但这里头最大头的还是得属银行, 银行要是指准了哪个方向, 要贷款送钱, 那都是几千亿 上万亿的资金流动, 它虽然不直接创造价值, 但是它可以通过资源调配, 就间接地可以让大量的人, 去创造生产力 提高效用, 从而激发整个经济体的最大潜力, 所以你看到没有, 银行它发挥最大作用的或者说对整个社会帮助最大的, 其实不是吸收存款那部分, 而是发放贷款这块, 因为贷款决定了钱往哪流, 当然银行他自己可能也没想那么多, 他就是想通过存贷差赚钱, 但他确确实实通过贷款, 激活了整个经济, 有一个衡量国家债务的指标, 叫私人债务比GDP, 它是什么意思呢, 就比方说200%, 就你这个国家里边所有私人欠的债, 是你整个国家两年赚的钱, 我就根据世界银行和IMF的数据, 横向简单对比了一下, 2021年各国这个债务比率, 和人均GDP的关系, 你看 是不是还挺明显的正相关, 就是说个人债务比例越高, 这个人均GDP也相对越高, 美国这几年大概是220%, 德国是180%, 日本是大概250%, 中国从1994年还不到100%, 涨到了2022年的180%, 当然 这是个非常笼统的比较, 并不你说这债务越多 经济就越好, 肯定也取决于, 你整个金融市场的完善程度, 就是你这个钱, 借给谁 怎么借 对吧, 所以说, 不论是对政府 还是央行来说, 它最想达到的状态是什么呢, 就是说你银行可以尽可能地, 把钱贷给那些有偿还能力的人, 只要这个人能还上钱, 那你贷的越多 就对社会越好, 所以这几年像美国这种, 玩金融玩得比较极限的国家, 就甚至到了一种什么程度, 就是你这银行吸存款这都不是事儿, 你存款吸不上来, 我央行政府帮你解决, 你就管把贷的放出去就行, 当然 我说的是整个银行业, 不是指某一家银行, 其实你知道, 经济体当中的钱是怎么来的吗, 它其实并不是央行印的, 而是银行印的, 你说这小Lin要开始胡说八道了, 其实银行它每一次放贷, 就相当于产生了新的货币, 换句话说 它就在印钱, 可能很多学金融的小伙伴都知道, 一个货币乘数理论, 就是说央行它会要求银行, 把一定存款的比例 比如说10%, 放到央行保管, 来保证自己有足够的流动性, 就比如说, 一个人把100块钱存到银行, 那银行就得把十块钱放在央行, 然后剩下90我就可以拿去放贷, 这钱在经济体里走来走去, 最后又存过来 就90, 然后再存放9块(在央行), 放出来81(进经济体), 那么来回倒来倒手几次之后, 本来是一百块钱, 其实就变成了一千块钱, 换句话说, 就银行自己印了九百块钱, 那你看就这个存款准备金率, 也就刚才那10%, 它对经济体当中总的货币量, 影响是很大的, 中国的存款准备金率, 现在是10.75%, 而你知道美国是多少呢, 零, Zero, 不光美国这么极端, 欧洲是1%, 日本 0.84%, 而像什么加拿大 英国 澳大利亚, 也都是零, 说白了 就是贷款你就尽量往外放, 你别给我这央行放着, 就这个存款准备金率, 在西方现在已经不那么重要了, 而限制它流动性的, 现在有个指标叫做资本充足率, 就根据你整体的风险, 你还是得留足流动资产, 但这我们现在就不深入了, 总之 你就记住, 现在限制, 像欧洲 美国 日本银行贷款的, 并不是它吸纳多少存款, 也不是这个存款准备金率, 而是这个银行它愿意放多少贷款, 而银行愿意放多少贷款, 它就决定了经济体当中有多少钱, 所以你看, 银行又是资源配置的中介, 又能决定经济体当中的货币量, 可以说它是所有资源交通的枢纽, 一个行业, 它在经济体当中, 连接的玩家越广 越深, 那它一旦出问题, 就越容易产生更强的连锁反应, 我给你举个不恰当的比喻, 它要万一出问题了, 这就好像是路口上那个红绿灯坏了, 虽然它也是个灯坏了, 但你这交通就完全混乱了, 和你普通一个路灯坏了, 是完全不一样的, 同时银行有很强的周期性, 就我经济好的时候, 我就kuakua放贷 kuakua赚钱, 但是经济不好 这贷款放不出去, 之前的坏账也会增加, 那银行日子就很不好过, 你就看美国历史上, 每年银行倒闭的数量, 你基本上就能知道, 哪几年发生那个大衰退了, 你综合这两点来看, 银行它又重要 周期性就很强, 这就有可能导致系统性风险, 所以它也是最需要, 政府监管和帮助的行业, 监管银行这个事儿, 对于政府和监管机构来说, 绝对是个技术活, 你想它怎么能又, 最大程度地, 发挥银行的这个作用, 同时又能最好地去控制风险, 这个里边就非常有学问了, 不同国家, 就会采取非常不一样的管控风格, 它有点像什么, 就像你要去修剪一棵大树, 你在那挡一挡 它就往这边长, 你在那剪一剪 它就往这边长, 最终就会因为各个国家, 它修剪的风格不一样, 就会产生各个形态各异的这种大树, 就是这个银行体系, 而银行的这个模式不同, 从一定程度上, 它又会影响一个国家经济的模式, 咱就来看看这些大树里头最典型的, 也是长得最不一样的两棵树, 就是中国和美国他们的银行体系, 咱先来看看中国, 那可真是短短几十年, 就感觉浓缩了整个银行的进化史, 1949年建国之后, 那段时期不是一直搞计划经济嘛, 那你讲计划经济, 我不需要一个中介在中间调配, 我政府直接计划就完了, 大家手里也没什么储蓄, 企业也很难在国家计划之外, 去申请贷款, 所以那时候中国也有银行, 但主要目的就是执行 就两家, 中国人民银行跟中国银行, 中国银行就只负责搞外汇 外贸, 而中国人民银行负责的事可就多了, 基本上什么事都干, 除了印钱以外, 理论上也干商业银行的事, 就是企业和个人的存贷款, 虽然实际上也没啥业务, 同时它还在财政部手底下, 兼任一些各类拨款的活, 就可忙活了, 后来1978年改革开放了, 中国就也开始市场化了, 那你央行就不能再干那么多活了, 就从财政部这边给独立出来, 像印钱 货币政策就央行负责, 而借贷的业务, 就正式落到了专业银行的头上, 就有了四大行, 工 建 中 农, 行如其名 就各自负责各自的业务, 各有各的地盘, 工行管商业 建行管基建, 中行就做自己老本行 管外汇, 农行就管农业, 政府要是需要哪方面业务, 就去找相应的银行对接一下, 然后你们自己也可以参与市场, 就你们那个地盘里的存贷业务, 这各司其职, 倒是业务清晰了 井水不犯河水, 但问题就在于它完全没有市场竞争, 谁都不缺存款, 可不像现在似的, 为了拉点储户还送米 送面, 在那时候, 你要是贷款那就更是孙子了, 所以这资源配置是有, 但是就效率不太够, 而这些银行业的过度放贷, 也间接导致了, 1998年, 大量的银行业坏账的问题, 政府一拍大腿 不行, 我得想个办法让这些银行卷起来, 又陆续地成立了十二家股份制银行, 像什么, 民生 光大 招商 广发等等, 都参与到竞争里边来, 另外 当时还有很多, 像城市跟农村小型的信用社, 后来也慢慢都合并升级, 成了城市和农村的商业银行, 四大行, 你们就专心地参与到市场竞争里边, 也不用分什么各自的业务了, 就是你想盖楼也可以找农行, 你想养猪也可以找建行, 从专业银行正式地变成了, 国有的商业银行, 并且后来又扩充到了六大行, 同时把什么修铁路 搞基建, 这些比较政策性的任务, 也都给剥离出来了, 成立了国家开发银行, 农业发展银行和进出口银行, 来专门做政策性的任务, 就你们自己去抢存款, 什么贷给谁 利率多少, 都你们自己琢磨, 大家一起给我竞争起来, 不过 至少截止到现在, 最开始那四大行依旧是四大天王, 你知道它们的资产规模, 在全球排名吗, 前四, 当然 虽说引入了市场竞争, 但你还是得保留, 政府跟央行精准调控的能力, 比较主要的一种方式就是专项贷款, 就比如说央行, 它要扶持某一个行业领域, 那我就可以让你这六大行, 多贷款给谁, 钱你可以找我要, 但是钱必须贷到这个行业去, 就叫专项再贷款, 像去年为了保交楼, 就几千亿几千亿地发, 这个专项贷款给房企, 前年给碳减排的两千亿, 还有像什么, 科技创新 普惠 养老等等, 包括这两年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这也是为什么, 在中国的金融体系里边, 银行占据着, 主体性和主导性的特殊地位, 就在资产总量上, 银行资产, 占到整个金融体系资产总量的, 85%以上, 总的来说, 中国的银行经过了半个世纪的发展, 形成了现在这种, 以国有大型商业银行为核心, 股份制 城商行和民营银行, 覆盖多元化的银行体系, 而美国跟中国比起来, 完全就是另一个极端了, 那家伙是纯放养, 它就是从一个极度自由 极度宽松, 一点一点地收紧, 绷了就收紧一点 绷了就收紧一点, 形成了现在这种, 高度证券化高度市场化的银行体系, 十八世纪, 美国刚打完独立战争的时候, 虽然也是一个国家, 但基本还是以州为单位, 就有点像十三个州搭伙过日子, 所以大家就各印各的钱, 也没有什么中央银行, 就各个州内有些小银行, 州政府也不怎么管, 关键谁都能发行自己的银行票据, 极度的自由 也是极度的混乱, 到二十世纪初, 美国已经达到了两万家银行, 这个数字是相当惊人的, 你看现在美国银行已经非常多了, 也只有五千家, 而那时候人口才是现在的四分之一, 但是银行数量是现在的四倍, 而且还全都能印钱, 其实二十世纪之前, 美国也试图成立过两次, 就那种中央银行, 加上全国性质的大银行, 就是美国第一银行和美国第二银行, 和美国人思路就很不一样, 因为毕竟大家是搭伙过日子, 就特别不喜欢那种, 有一个骑在大家头顶上的大公司, 所以两次 全都是成立了二十年, 就在各个州的声讨当中给解散了, 直到南北战争之后, 你说这国家都成立了一百多年了, 才总算真正意义上地统一了货币, 可是他银行业依旧是大乱战, 时不时就来那么一次银行挤兑, 1866年 1893年, 1907年, 又出现了三次大型银行挤兑事件, 1907年那次, 最后还是政府去求着金融巨鳄, J.P.摩根出马, 才联合起来, 几乎是整个银行业一起渡过了难关, 那政府一看, 这可不行 咱不能再这么下去了, 咱可不能每次银行一挤兑, 咱就只能干瞪眼, 于是1913年, 终于成立了中央银行, 也就是美联储, 我这都是极简地概括了, 反正就是极度的自由, 绷了就改进一下 绷了就改进一下, 后来到1929年大萧条, 美国又发生了有史以来, 最大规模的银行挤兑事件, 大家已经完全不信任银行体系了, 大概有九千家银行倒闭, 你知道 当时都把银行跟政府, 逼到什么份上了吗, 罗斯福总统, 为了避免持续的银行挤兑, 直接就给银行放假, 我看你们谁还来取钱, 大萧条之后就接着改进, 又设立了美国联邦存款保险公司, 就是FDIC, 给所有储户25万以内的存款, 提供保险, 这下大家都有保险了, 那就别随便挤兑了, 整个二十世纪美国银行, 也一直处在一个非常宽松的, 监管环境之下, 发展出来非常成熟的证券市场, 你想华尔街, 可是从1792年就开始交易了, 这样一来, 你借钱就不一定非得找银行了, 你也可以去市场上借, 比如发债 股票什么的, 后来又衍生出了庞大的衍生品市场, 你比如说房贷是很大的市场吧, 那美国就有房利美 房地美, 把这些房贷都打包成债券, 在二级市场发行, 咱们当然也知道, 这个市场化, 给后来带来了巨大的隐患, 不过它也有它的好处, 它就可以让这个钱迅速地渗透到, 美国有最高回报率的角落, 其实不光是局限在美国国内了, 以华尔街为代名词, 这些美国银行资本, 可以说是席卷了, 全球各大能产生高回报的角落, 就是你一看哪有潜在的高回报, 这个资本唰一下就过去了, 然后这个市场, 可能很快就发展起来了, 这种资本调配的能力, 咱们现在看可能觉得很正常, 但早期大部分国家靠银行简单放贷, 是没有办法这么灵活的, 这也喂肥了一大批华尔街银行, 九十年代和两千年初的时候, 本科生一毕业, 只要你能进华尔街, 碰上个好年景, 那可能上来就能拿上百万的奖金, 你比如说美国历史上, 最大的银行倒闭, 叫华盛顿共和, 它就是因为把太多的钱贷给了那些偿还能力, 非常弱的人的房贷, 叫做Ninja Loan, 忍者贷, 名字还挺酷的, 甚至还打包成证券给卖出去, 结果房价一跌证券卖不出去砸自己手上了, 得, 华盛顿共和就倒闭了, 当然2008年的事儿太复杂了啊, 有机会, 咱们慢慢聊, 后来发生什么 大家就都熟了, 2008年次贷危机, 简单粗暴总结, 就是金融体系的过度放贷 过度杠杆, 过低的风险控制, 还叠加一些别的因素导致, 之后怎么办呢, 就新一波的收紧, 美国政府就出台了, 《Dodd-Frank 法案》, 包括各个央行协定的, 《巴塞尔协议Ⅲ》, 大概, 就是非常严格的监管那些大银行, 控制它们的风险 体量, 业务范围等等, 也就说你就不能再拿这些钱, 去做自营交易了, 你就给我老老实实地当中介, 但是这里边留了个口子, 就并不是所有银行, 都要接受这么严格的监管, 只有资产在500亿以上的大银行, 才需要被监管, 而又是在众多小银行的游说之下, 2018年的时候, 特朗普又签了一个法案, 就把这个上限从500亿, 给提高到了2500亿, 让大量的美国中型银行, 全都躲过了这个严格的压力测试, 而这些躲过的银行中, 就包括了硅谷银行, 第一共和银行和签字银行, 今年这仨全崩了, 成了美国历史上的第二、第三、第四大银行倒闭, 当然我好像这么一说就感觉全是监管的责任, 那肯定不是了, 你不能自己崩了就赖人家监管不严, 这三家银行肯定谁都有不少自己的问题, 但我们就站在整个银行业, 事后诸葛亮来看, 经济不好的时候银行就是容易出问题, 尤其是现在演变成了对中小银行的信任危机之后, 那崩盘就不可避免了, 就这回银行倒闭, 美国政府倒是学聪明了, 毕竟人经过了, 十九 二十世纪那么多次挤兑, 也算总结出经验来了, 就是碰到这种事儿速度一定要快, 力度一定要够, 就一定要不惜一切代价, 把信心先稳住, 你看今年这SBIC处理速度, 简直比博尔特还快, 周五出事周一就接管, 还破例保下了所有储户的存款, 第一共和银行这边也是毫不犹豫, 立刻呼吁各大银行把它给买下来, 最后把债全都抹干净了, 光剩资产, 洗得干干净净的, 被摩根大通就白菜价值收购了, 其实这笔收购是违反了, 那个《Dodd-Frank 法案》的, 就2008年的时候, 大家都已经商量好了, 任何一家银行存款, 都不能超过全国总存款的, 十分之一以上, 那摩根大通收购完, 已经拥有了全国17.6%的储蓄, 但情急之下也顾不上那么多了, 包括瑞士不也破例, 让瑞银收购了瑞信, 这些紧急的救市行为, 都是为了先赶紧解决眼下的问题, 什么垄断 过度担保, 这些都可以先放一边, 估计这次出事之后, 美国又得好好研究一下, 新一轮怎么收紧了, 咱当时挑着聊了一下中国跟美国, 咱之前还聊过日本其实也挺有特色, 他不是一个财团一个财团的嘛, 所以基本上就是围绕这个财团中心, 都有个巨大的银行, 然后来给这个财团里边的公司, 去输信, 总之就不同的国家, 他会有自己的方法去监管银行, 从而调控整个经济, 美国就是由松收紧以市场为导向, 而中国就是由紧放开, 政策主导去调控贷款, 只不过随着最近有一些国家, 在这个银行体系的边缘疯狂探索, 就慢慢发现, 当你信贷扩张到一定程度, 钱印到一定程度, 准备金率降到一定程度的时候, 那个边际效应,
內容來源
影片名稱 | 一口气了解银行游戏规则 中美银行体系 |
---|---|
頻道名稱 | 小Lin说 |
影片網址 |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MdIL4rxiYDM&list=PL-c0DN3fTeQehw1ZGXim96ZvSMEaAi_Bt |
影片 Meta | 觀看次數:74萬次 1 個月前 |
上傳日期 | 2023-06-16 |
影片類別 | Science & Technology |
影片描述 | “银行”今年真的是格外热闹,它听起来好像很简单,但其实一直在偷偷快速变化,而不同国家,比如中国和美国,演变出了完全不同的银行体系,不同银行体系又左右了它的经济。咱们今天就聊聊银行这套游戏规则,以及这里面最不一样的中美2个体系。 |